一、白屋群改造

明興社區代管國軍眷舍的起落
育德新村的淡沒、繁茂及回到重生點

社區東邊相鄰秀明路一側,在國軍眷戶於遷離二十餘年後,留下多棟空置眷舍聚落及約近500平方公尺的空地,因缺乏維護,傾頹外觀和比人高的雜草,成為了社區安全的死角,致路過人們均快速經過,避而遠之。透過里辦公處及民意代表的不斷奔走協調,終在2012年7月,軍方同意由社區負起代管維護責任。里辦公室偕社區發展協會隨即提出代管願景,規劃逐年依需求為銀髮長者、各年齡層健康體適能、弱勢學童甚至到託兒等服務,對現有的眷舍進行改造。首先,即對其中最大的一幢眷舍進行施工,改造成可容納30-50人同時上課的二處空間及二處可10人上課的小教室,並美化現有庭院,做為園藝治療課程場所,里辦公室運用可用資源及熱心的社區志工出錢出力下,稱為「明興社區生態教育館」改造工程順利在9月30日正式啟用。從如同廢墟的情況下改造成社區內唯一可以兼具教學、大型活動及各項動靜態的展示場所,社區活動因此得蓬勃發展。
2017年參與台北市「打開綠生活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進行第二次改造,以開放、環保和友善空間為規劃內涵,拆除外牆、敲除庭院地磚、種植原生樹種美化庭院,收集雨水並設置童趣幫浦和甲蟲飼養空間吸引兒童駐足。

施作期間,回收拆除建材,作為手作步道之基底材料,同時進行全館的屋況體檢,募得企業捐款,將原日式黑瓦全面檢查部分更新,並抽樑換柱,讓近80年的老屋新生,重現歷史韻味。同時在庭院種下台灣原生種流蘇及10棵炮仗花。

2017年為申請設立「兒少福利服務據點」服務社區弱勢兒童,即進行生態館旁秀明路旁的二層空屋進行改造,將原作停機車用一樓改造為具可資料展示可供路人休息的開放空間,並設立智慧i郵箱服務社區居民,二樓改造為兒童的教室及活動空間,11月「明興社區兒童福利服務據點」掛牌成立,開始服務學童 。因其圍牆外觀均塗以白色油漆,目標顯著,此後便都以「白屋」稱呼整個國軍眷舍聚落。
2018年參與台北市政府「社區園圃推廣計畫」,將約500平方公尺的荒廢空地改造為「明興秀明園圃」,為社區供餐提供新鮮有機蔬果及居民休閒蒔花弄草空間。
2019年為便利里民活動及菜圃資材運送,將階梯改為斜坡,打通庭院連成走道,連通白屋與菜圃通道,改造菜圃內已傾頹的小屋成小白屋,里民們進出菜圃活動更為安全,讓臨秀明路一側白屋群連成一氣,成為鮮明的社區意象。

2021年7月,如晴天霹靂般地收獲「白屋群」土地遭到標售的訊息,里辦公室在萬般無奈下與建商爭取到了在都更改建前能繼續使用的機會,同時積極尋覓結束代管後的替代空間。
2023年8月底,社區卸下白屋群的代管責任,依先前的規劃有序地將各項課程移至鄰近的信義教會聖道堂和木柵興隆路口的木柵基督徒聚會、里辦公室及社區巷弄長照站等處繼續服務老少與民眾,通時也修整松榕公園成為菜圃,讓社區居民的生活內涵仍然能夠豐富且充實。只是大家對樓起後的樓塌都不勝唏噓,久久無法釋懷。
整個白屋群自2012年開始代管至2023年解除代管責任,這十年期間,依社區需求有計畫的推廣各項服務,是社區成長最快收穫最豐富,也是最好的時期,陪伴所有的志工們成長,留下最美好的回憶。期許大家會有再造鼎盛的時刻!

 


1.白屋群全貌-主影像

 


拆除後全貌-主影像

 


二、兒少福利服務據點資料

2017年參與台北市「打開綠生活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分別進行了生態教育館的第二階段改造,以開放、環保和友善空間為規劃內涵,敲除部分外牆、敲除戶外地磚成為透水庭院、收集雨水、保留由60餘年前教會牧師種下的龍眼樹,將臨路白屋二樓改造為台北市首個「兒童福利服務據點」,服務社區周邊在學兒童,實施課後輔導、夏令營和親子關課程。


1.二樓學童教室

 


2.一樓開放空間展示社區生態資源

 


3.兒少據點內部影像

 


4.社區生態教育影像

 

造訪人次

014290
Today: 3
This Week: 13
This Month: 50